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豬頭是駐站作家之閱讀筆記本_Zero Comments (2008)

screenshot_01
◎ 網路文化被專斷地給予兩極的評價:一方面網路2.0展現了參與性、集體性、虛擬社群、業餘身分,無可置辯地成為朝向更具啓示的「進步」的養成,並受鼓掌叫好的標誌。另一方面,網路(部落格)開展了一種「創造式虛無主義」,挑戰了大眾媒體的霸權。Slavoj Žižek以為,當今社會裡, 所謂的「聰慧」意味著保持動態和游移,使其對抗中央集權;相信對話與合作來作為對中央職權的抗衡;保持彈性對抗例行常規;相信一種自然的互動來反對固定階級。他們的教條是一種亞當史密斯「看不見的手」的後現代版本:市場與社會責任並非對立,並且可以整合為共同利益。

◎ 部落格的定義:被視為按時間順序經常性更新的網誌出版品,並且通過頁面樣式嵌入圖片和文字,以日期或是類別予以歸檔。這是一種有關個人思想與網路連結的記錄,一種猶如日記形式混合紀錄下一個人的生活內容,以及對於周遭這個世界和網路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之報告和評論。部落格不同於過往強調內容品質、書寫的文化、持續的日記記錄和反省,而是透過連結和好友,強調最大值的關注。

◎ 作者認為部落格開展了一種「創造式虛無主義」,正因為他們擅長於「無所事事」。這種部落格的虛無主義並非不具意義,而是一種對意義多重特質的認可;也不是文明的終結,而是新的社會範式的開始。這種虛無主義標示出對立的不可能(這種處境無意外地產生相當程度的焦慮),同時虛無主義也不是單一的信仰體系。(We no longer believe in Nothing!)正如19世紀的俄羅斯或是戰後的巴黎。虛無主義不再是一項危險或是問題,而是一種缺席式的後現代處境。如此一來,如果部落客被視為是虛無主義者,那只是單純意味著他們不再相信媒體。所謂的「全球無所不在、始終連結、不斷串聯公開對話」加速了媒體景觀的片斷化。那麼,我們或許需要改寫Spivak的提問:「Can the subaltern blog? 」又或者,Foucault恐怕會提出相似的論調:部落格是一項自我技術。

◎ 網路並非是時光機將我們自此處傳送至不知名的地方然後再回來。相反地,網路呈現一種時間的同質性:持續的時間變得易碎,Benjamin的Jetztzeit(或是nowtime)變得深刻而強烈,而成為一種無時間性的時間。這也使得瀏覽網路具備flaneur 的特徵(於是迷失(get lost)不是一項例外,而是一項規則)。

◎ 柏林圍牆倒塌之後,「戰術媒體」(tactical media)猶如媒體活動的文藝復興式詞彙,調和了舊學派的政治任務與藝術家對於新科技的投入。這是戰術媒體的黃金時代,它歡迎結合美學與實驗性質的故事另類敘說形式。但是這種自由式的科技練習(當時)並未立即轉換為視覺的社會運動;相反地,它在自身的政治目標中,將這種慶祝媒體的自由予以象徵化了。對照看來,今日的社會運動反倒陷入一種「自我滿足於抗議活動」的危險之中。

◎ 過去關於「公開/私人」、「全球/在地」古典二元論如今已變得無用且過時。這種組合在處理獨特性和流動差異時,已經交由更為彈性的態度所取代。網絡環境像是一個虛擬自我經營和自我控制,而非是針對權力的挑戰。這種網絡環境本質上便是不穩定的,並且具備一種「暫時性」的關鍵特徵。或許這樣理解網絡會比較合適:網絡猶似關於權力的昏眩(syncope of power),一種有關意識和姿勢的暫時失去,而不要把網絡看成是對抗傳統階級形態中有關貪腐、商品化、惱怒、沈默的萬靈丹。網絡經常成為一項自由奔放的意志發展成無能為力的結果,使得逃離「集體進步」這種充斥著參與、流動、逃避,或是過度承諾等想法。於是,街頭事件——包括返伊拉克戰爭示威、2005年11月巴黎市郊的暴動、以及2006年初巴黎的學生示威——證明了網絡科技可以支持抗議行動,但卻不必然是點燃這類示威抗議的導火線。某種程度來說, 網絡拆解了權力關係,也同時創造了組成某種新形式權力的新元素。要對這些新元素、規範、標準化、練習,和制度進行研究——這涉及一種自權力轉換為知識,以及自知識轉換成權力的處理。

◎ 線上合作(online cooperation)何以吸引人?我們輕易想見不同地理空間的合作者具備對於自身所參與的部分計畫的技能,但另一方面來說,批評者尖銳指出這成就了一種網路的農奴制度(network serfdom),使得這類laptop-lapdogs(工作與生活閒暇結合一塊兒)合作者不分何時何地都能上線工作。於是,網路社會使得資本可以每一分每一秒進行交易;任何場域都可以成為工作場所,於是,也就不存在一個真正合作的場域。Downtime becomes download time(機器停擺的閒暇時間成為了線上資料下載的工作時段。)健康保險與退休金無需給付;工作與休閒逐漸彼此融合。這種遠距合作(以及團體性和友誼)模式逐漸使得原先社會產生變化:社會逐漸變成一種奇風異俗的實體。於是,網絡不能單純是為是圖解化結果或是圖表;它必須被理解為複雜的環境,其中複雜的網絡生態正在形成當中。這其中一項特徵是,網絡像是片斷的資訊,它將訊息以及經驗拆解為無數的條列資訊(threads)。這些片斷的特性帶來結果,卻無法聯結至原因。社會網絡不再是平行于我們現實社會的實體;相反地,它們反映並且加速了既有的現實社會:焦慮、科技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ADD)必須視為是一個複雜的現象組。數位孤寂與瘋狂的網絡行為不再是對立的,而是成組共同存在的。

cu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