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這週六:第十九屆英美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創傷與文學書寫(點圖進入連結))

1112
(海報中的海邊台版卡夫卡少年會不會不夠創傷?)

第十九屆英美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與宗旨:

在凱西‧卡露絲(Cathy Caruth)與多明尼克‧拉卡頗 (Dominick LaCapra)等人發展出來的創傷研究中,因歷史暴力所產生的身心病徵與創傷的延宕縈繞,提供了我們重探歷史書寫與再現的諸多文化意涵。在最近的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創傷研究也開始和酷兒理論、族裔論述、全球化理論、離散研究、生態論述等結盟,成為探討各種創傷奇觀的諸多理論基架。事實上,在前現代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創傷也是無所不在,體現在如戰亂、饑荒、疾病等天災人禍上。《貝奧武夫》裡的怪獸魑魅,提醒我們歷史的創造總脫不了惡獸般創傷的暴力記憶。中世紀時期黑死病的威脅,開啟了所謂疾病書寫的傳統,對疾病與創傷的興趣,也延續至晚近的愛滋文學書寫當中。莎士比亞戲劇中,復仇、受難、暴力、受折磨的身體等,也是常見的重要素材。柏頓的《憂鬱解剖》,反映了十七世紀對探索憂鬱、瘋癲等這些心理病徵及情感創傷的興趣。隨著中產階級的興起,創傷也隨著現代化進程進行身心層面的銘刻與訓育。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渥茲華斯、布雷克等人作品中的懷舊與哀悼,乃反映了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帶來的社會問題以及創傷經驗。十九世紀寫實主義文學當中,階級流動所遭受到的暴力與磨難更是不勝枚舉。現代主義作家諸如康拉德、吳爾芙、艾略特、赫胥黎等,都以不同形式處理因現代性造成的創傷主體問題。美國文學方面,原住民文學與黑人文學皆見證了創傷的痕跡。二十世紀後半葉,殖民地的獨立和加速的全球化帶來了日益頻繁的流動與空間跨越,這當中所摩擦出的傷慟與失落經驗也都反映在離散文學之中。隨著千禧年的到來,災難、戰爭、種族滅絕、恐怖主義不減反增,二○○一年的九一一事件,更帶出了另一波試圖再現、見證、反省創傷根源的文學書寫。

總之,當創傷不再純粹地歸於心理分析式的論述,而是當成一種建構社會、文化、政治、歷史與美學關係的思考方式時,反而擴大了與該議題相關文學書寫的延展性。有鑑於此,本研討會以「創傷與文學書寫」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針對英美文學的創傷敘述與文化再現進行批判與反思,並探索不同主體的異質文化記憶與創傷經驗,期待開發創傷的能動性與創造力的潛能。
cut
蠻期待的。但是所有演講者好像都沒有談到Caruth以及LaCapra(冏)。
倒是有個panel專門談toni morrison。(熟嘛~~)
順便恭賀許老師當選優良 系主任 教師!~~
screenshot_0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