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這兩天中南部流傳的火熱網路影片(其實是有關水深)


cut

余德慧紀念研討會之豬頭論文part I

1002

作為一位余德慧老師的指導學生以及一位人類學家,通過一種臨床民族誌的觀看角度,本文試著討論余德慧的學術研究到底給出何種啟蒙之光。就我看來余老師終身對於本土心理學發展之根柢,是一種廣義的華人儒家文化下,所開展主體的倫理存有學。就此來說,我所看見的「倫理」是一種主體存有的初始秩序(至少在2004年提出「倫理修補術」之前,後述)。這種秩序卻因為科學概念的建制被賦予了「常態」與「病態」的劃分,而連帶地病者的主體經驗和生活世界也受醫學知識(也是制式)體系所錯置、越位、侵犯或消解:「科學的病理知識的本質在於化約人的主體性,把病人的生活世界取消,或轉譯成科學的語言」(余德慧 1998:70-72)。在這種語言之下,病者囈語的內容與位置或交予刪除或抹除不視,並且被賦予病理症狀描述。於是,首要工作便是對於「病態」機制的剝除以及(就我看來,超現實主義式)對常態的還原。 
病的經驗知識已經不再是生物機制所建構的知識,而是投擲到社會區裡,病人置身在關切或不關切的對待,作為「病人」的生活時間自身開始形成經驗;他的症狀不再是精神科語言的症狀學,而是生活的症狀學——生活裡的悲泣或憂苦,羞恥獲罪惡感,失望或絕望。(余德慧 1998:84-85)
這正是余老師強調的「人文臨床」(2010,與余安邦、李維倫合著)就受苦現場向科學理性所給出的挑戰,包括行動主體的自我揭露、知識現場的生產條件,和精神力量的流動與匯置。這類著眼於受苦經驗與倫理安置之努力,將既有學科的研究領域推向一個界限邊緣,使之與未知區域接壤,於是在余老師文章中,至少依我的看見,有幾項聚焦於主體存在姿勢之重要概念,並且這些看似玄奧卻又極為根本的論述要點,既是有關臨終病人的身體現象學演釋,也是陪病經驗的澄清和拓展:(一)臨終病人通過病苦身體的破敗感,逐漸離開原先與外在世界的連結意義,轉向一種內在深層經驗的存有領悟之「背立轉向」(2004、2006b、2006c);或是(二)透過「常觀/異觀」的並置,指認外部社會的異觀位置正是精神疾患病人生活世界的常觀——「病是在常觀位置的人指出來的」(1998:84)——於是,「斷裂主體」便從「異觀」的位置釋出,但其形式並非作為對立面的批判,而是進入到受苦經驗的裂隙之中,指認二者的並存。1998:94, 111、2005);再者(三)離開原先想要平撫在世依存的操煩害怕,轉而「打從心底」細緻地承認內在摺疊起伏的真實體驗,成為一種縱向時間內的沈浸與拾得,也就是自身活著的依據之「沈默皺摺」(2005、2006a);最後(四)「缺口動力學」(2006c、2006退休講稿)通過拉岡式「人的欲望總是他者的欲望」的看穿,因而「主體的匱乏」代現慾物所成就之缺口正是生活想要的一切動力來源。 

從2006年的〈退休演講稿〉開始,余老師挪借了宋文里老師的詞彙「療遇」(therapeutic encounter)作為主體的遭逢姿態,於是在2008年〈心靈療遇的非技術性探討〉、2010年〈人文臨床學的探究〉、2012年〈頌缽者療遇初探〉,以及〈柔適照顧典式的導言〉等文章中陸續討論了「療遇/會遇」的遭逢經驗。余氏的療遇(healing encountering)則作為一種「面對毀滅因而解放」的藝術過程(〈退休演講稿〉,2006),錯落而獲得某種啟示。因此,晚年余老師強調的柔適照顧(anima care),阿尼瑪的負性邏輯充滿了隱晦,一如低泣無助的哀傷母親,深而幽微,希望與絕望並存,時而流轉時而辯證。如此一來,『哀傷是真正的遇,是「不見的遇」。這種「不見之遇」先是通過伊底帕斯悲劇核心所獲得的啟悟:「某種『知道』本身彷彿是追求真相的手段,但最終卻是以『誤識』(misrecognition)而成為遮蔽真理的障礙;任何啟動神諭的人,正是從『知道』神諭這自以為是的對『真理』的物事堪使,讓人理足氣壯去行動,而這自以為將可避禍獲得至福的『悟性』正是悲劇裡的一環」(〈退休演講稿〉,2006)。於是,不見而遇的「遇」是一項偶發的遭逢,它的意義在於「聽乎命運的機遇 [⋯] 是一種開啟造成的驚訝」(〈柔適照顧典式的導言〉)。終究,「我們在現實的別處相遇。」余德慧如是說。 

余德慧以為,「任何人文學科如果細審其創造的來源,與他者的會遇是個非常根本的經驗質地,例如,人類學田野經驗實受惠於陌生他者之處境,而非熟習該地而取得的默會。多少人文新論述受惠於未曾被細究的新處境、越軌、例外,以及預想不到的新事證,文學的基本驚奇性即是此會遇的靈感」(2010:69)。這種「會遇」若發生在人的一生接觸相遇和想望,甚至癌末臨終對於生命的認識,那麼「療傷止痛的過程就會發生,故曰:「療遇」。」這種過程對我來說正是開展了余老師在「人文臨床學」一文中所說的「臨床(醫療)人類學(跨)文化諮詢」,同時它也可以在「文學、美學、與詩的符碼的心靈育化(poiesis),文化語言的抒解與詮釋,為困思尋求出路」(2010:79)。因此,本文依循此種路徑,以「思念」作為主題論述這種想望式的會遇。
cut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這學期的學費

Untitled
我要哭了我。
cut

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畢業這麼久才明白學生的用心哪

我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麼足球瑄畢業時候堅持要送我這馬克杯了。
(過兩年若有老師退休。我不用煩惱該送什麼禮物。太棒了!)
Untitled
screenshot_03
cut

政府沒拆到,倒是華光拆了

光華逛完(豬頭要的沒買到)
逛華光(他們家被拆光光)
-----------------------------------------------------
國家到底是什麼呢?
就是可以拆別人家,卻不會拆掉那遠方獨裁者靈骨塔的組織嗎?














圖:畢卡索,一個醫學院學生的頭像
   
「我們的一隻眼睛睜開,以面對世界的危險,與人類處境的不確定性;另一隻眼睛這樣我們才不會看見或感覺到這些事物,才能平常過日子。不過,也許閉上一隻眼睛,我們才能看見、感覺與做出有價值的事情來;也許那睜開的一隻眼睛是去看我們的可能性與希望,另外一隻眼睛緊閉,是害怕前方的風暴與懸崖......」.....凱博文《道德的重量》

回來花蓮之往事只能回味


Untitled
Untitled
Untitled
Untitled
Untitled
Untitled
Untitled
Untitled
Untitled
Untitled
Untitled


cut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萬萬沒想到。。。


第一集


第二集
cut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一首搖滾上月球2013/10/4全台上映。(豬頭請幫忙!連結變畫面的部份,感謝~)

(豬頭貼上去了。很棒吧!)


四分衛

I LOVE YOU

衣櫃躺著你的舊制服
想要跟緊同學的腳步
有許多話,自然而然變成音符

喜劇電影拉開了布幕
你的劇情絕對不認輸
我和生活不停地戰鬥
終於了解堅強其實最溫柔

I Love You,我願意為你寂寞
曾經仰望星空的時候臉頰溼透
I Love You,我已不再那樣脆弱
I Love You,I Love You

一支鉛筆畫出你輪廓
一筆一劃我練習好久
我們的愛,就算殘破
也要呼喊世界每一個角落

I Love You,我願意為妳寂寞
偶而煙火燦爛的時分淚光閃爍
I Love You,我會認真地對你說
I Love You,I Love You



關於電影





今年6/28-7/20「台北電影節」映後座談 (逐字稿↓)

導演/黃嘉俊
哈囉大家好,我是《一首搖滾上月球》的導演黃嘉俊。這是一部在絕望裡面讓人不斷看到希望的片子。現在世界的氛圍,很多東西愈來愈不穩定,愈來愈不確定,但是只有一件事情是真的,就是家人,還有跟家人的愛,那也許是我們最後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唯一還可以保留的東西。所以這部電影其實是在講愛這件事情。[教主按:當然家和家人也會有傷害,那可能是我們最後什麼都沒有的時候,終於學會饒恕的一個起點。]
演員/巫錦輝
我想請在座的各位吞個口水看看,非常簡單對不對?我的女兒巫以欣,今年二十一歲,已經沒辦法吞口水了。我們一家人,一早可以看到陽光,我們就非常高興、感恩。 [教主按:這家人也出席了今天在台北復興堂試映會現場。]
演員/潘于岡
我的孩子是非常嚴重的一個孩子,但是我把她當作一般的孩子,我帶她去上學,她每個禮拜游泳,我的目的是什麼?她就是一般的孩子。
演員/歐陽東麟
不要把悲傷看作是一種很可憐的事情,就把它當作是我們的作業,每一個父母親的作業,我們只是認真地去做。
演員/李正德
那我的女兒,其實她也是教會我怎麼做一個爸爸,教會我怎麼做一個好的先生,或者教會我怎麼做一個正常的,一個爸爸該做的事情。[教主按:常聽人說,好男人不是結婚了,就是死光了。或許,好男人是「學習來的」。]
觀眾/路人甲
我是一個癌症病童的母親,那我的孩子也在兩年前因為骨癌,已經到天堂去了。我希望你們繼續珍惜你們跟孩子的每一天,其實我很羨慕你們還可以擁抱你們的孩子。這是一個非常甜蜜的負擔。
演員/鄭春昇
……真的要好好把握,把握你身邊的每一刻。……爸爸會繼續加油,爸爸會繼續加油……導演都是你害的啦(哭)。[教主按:今天聽見巫媽媽轉述,鄭春昇的孩子今年一月過世了。]
監製/林育賢
其實我們都只在做一個很簡單的事情,就是,我們在做一個有溫度的事情,就是這樣。

cut  
 導演談「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
【一首搖滾上月球】裡的六個老男人,都是我在罕見疾病基金會認識的,而我和罕見疾病基金會的緣份是從2004年開始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有個親弟弟在這基金會裡頭擔任公關一職,所以有影像專長的哥哥就成為他免費差使的”義工”。[教主按:2004這年我終於考上族群所,跟敦化南路的松鼠和欒樹已相處三年。]

2004年10月,為基金會義務拍攝的首支募款短片,是我第一次接觸罕見疾病的病友與家庭,那時候內心相當震撼!原來這世界上有這麼多大家都不知道的疾病?而這些病居然都沒有辦法治療?原來還有這麼多人正在承受這些痛苦與折磨然後等待死亡?

當時短片主角之一的台灣師範大學教授李天佑,是我第一位認識的罕爸(罕病孩童的爸爸)。他對得了肌肉萎縮症臥病在床的兒子致維那無微不至的愛,教我深深感動!

2004年11月,我跟著基金會的病友旅行去當隨行的攝影志工,好幾台大型復康遊覽車出發一起去南投郊遊,這次讓我見識到更多不同罕見疾病的病狀病貌,也 是和【一首搖滾上月球】裡頭幾位主角的第一次見面,因為他們都帶著自己鮮少出門的孩子來踏青曬太陽,這才是我和主角們的初識。

擔任罕病基金會志工滿一年後,在31歲生日前一天的早餐店裡,我在報上看到了這則新聞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0927 ,它讓我難過了一整個禮拜,因為第一位認識的罕爸-李教授…自殺了。

這一年來累積的畫面在腦海裡翻覆著,這些和你談笑風生,嘴巴說不要緊、要堅強…畫面裡充滿光輝的男人們,原來背後有這麼多憂苦,心裡有這麼多說不出來的悲傷…而無處宣洩。

不敢哭不示弱不求援的結果,就是獨自默默堆積黯黑…終致崩潰。

統計數據顯示,台灣男女自殺比例為2:1,在921災區更高達4:1,也就是說從小接受「男兒有淚不輕彈」觀念,和被父親責罵「當個男孩子哭甚麼哭」這般 教育氛圍長大的台灣男性,因為不習慣表達情感宣洩情緒,造成他們過度累積壓力和負面能量,一旦遭受挫折或劇變時,台灣男性往往不如女性來的堅強。

這也是為何每八個罕見疾病家庭裡,就有一個家庭的爸爸是呈現”失能”的狀態,他們選擇逃避選擇落跑。

李教授的離世,讓我體會到這個被忽視卻重要的問題,因為我也是個男人,我曉得我們在害怕和逃避甚麼…。

所以,這一切就是這樣開始的。

2008年在【飛行少年】結束後,我正式開始這部新作品,一個關於台灣男人的故事,一部討論台灣男性情感的真實電影,一部強悍卻又無比溫柔充滿愛與能量的【一首搖滾上月球】。[教主按:而你我的2008年......]

我要把這部花費六年完成的作品,獻給所有美麗又堅強的台灣女性,還有她們深愛的台灣男人。 


(源自《一首搖滾上月球》臉書動態2013/7/16

這兩大報的辦報理想是死了嗎?

Untitled


cut

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

自由內還是藏著威權的陰魂







離開凱道,進捷運開了臉書才知道精彩的在內政部,當然就過去看看囉






旗幟都換了



走去捷運站時看到陳廷為--本人比電視帥,哈哈
-----------------------------------------------------------------------------------------
              結束了去拍照留念

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妳先睡,睡一覺起來之後,台灣就不一樣了」

國應該是什麼樣子?




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其實是這樣

cut
而,妳在哪裡!?(哭哭---嗚嗚)

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818 今天炒地皮,明天炒政府


cut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官話原來是這樣說的!

明明是自己搞不清楚,督導不周,還可以怪到別人教育的問題!
佩服佩服,欽敬欽敬


如果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請點這個連結
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30814014049
cut
多學著點阿,大家

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IKEA 2014年台灣新廣告「新的比較好」


看完後有一種蛋蛋的悲傷啊。
cut

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NYTimes: The Charitable-Industrial Complex (Peter BUFFETT)

screenshot_01

最近的「慈善論辯」NYTimes: The Charitable-Industrial Complex (Peter BUFFETT)

巴菲特之子:慈善工作會助長「長期貧窮」中文簡體翻譯以及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

附帶底下Zizek的相關觀點。

c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