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三本新書與一段書寫

 
 
這是豬頭下一批要念的新書。這類的書都會帶給人一種「雄心萬丈」的壯志豪情。
點進去第四張圖(MJ 2011)的前文,兩段非常動人的引文。

◎底下是最近趕著寫的〈「異/譯」文化脈絡〉邀稿短文的部分開場白,歡迎批評指教!

當現代社會學科持續增強對於文化脈絡的研究旨趣,人類學已不再維持這門專業訓練的專斷權,其中包括文化社會學、文化心理學、歷史學的新文化史等,或是在全球化與後殖民主義研究的推波助瀾下,比較文學的文化論述和都會地理學的文化空間研究,已成為新興並且愈趨重要的討論內容與方式。在研究方法上,部分的社會科學、教育學和社會工作已交由「質性研究」的調查取徑予以完成,其中借取自民族誌的田野工作調查方法、(已逐漸成為口號般的)深度訪談,以及綜合其他如個案研究、論述分析、行動研究等方法,強調研究步驟與驗證、田野調查的處境類型、訪談模式,以及主客體關係等應用(和應變)。

就一種樂觀的期許角度看來,質性研究自身建立了一套相對於量化研究的科學式論證方法和務實的操作手冊,藉以分析行動者的動機和理由,同時在課堂上也提供了認識人類學訓練的機會。然而,這卻帶來兩項人類學的潛在危機:一是跨學科應用逐漸稀釋了人類學作為一項獨特的異文化調查之學科訓練,恐怕簡化了這門學科的操作技術,同時過往人類學強調遙遠文化的異地調查任務,又反而自我阻斷了針對當代自身社會議題的跨學科對話。二是當這些學科挪用人類學的文化脈絡概念時,卻忽略了這門學科在「異文化 vs 譯文化」論述中,帶給自身社會文化的深刻反省與批判之努力,使得人類學淪為異地奇風異俗的翻譯記錄,相對形塑一種刻板知識論述之風險。

cut
附贈今天的晚餐(好睏!懶得煮菜了。)從外頭撿回來的新碗公喔!



底下是宵夜:半罐玉米泡鹽巴水(還有一點點泡麵剩下的佐料包),上面撒香菜。

4 則留言:

教主 提到...

......二十年後,又是玉米!

田野工作者 提到...

我就跟你說,豬頭是在出田野呀!很多人肯定羨慕這樣的休假很棒!但事實上,我感覺真的跟在冬瓜大學上課好像沒什麼太大的差別。(而且心情不好也沒法找學生出氣。)認真地說,這次休假的機會,讓豬頭體驗到(傳說中)悶煮所的生活方式。

教主 提到...

我從來沒感覺豬頭在休假,因為教主常常收到校稿令。

田野工作者 提到...

還好不是「......二十小時後,還是金針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