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食物民族誌_Bob Simon's 60 Minutes reports on bluefin tuna crisis

感謝有「台灣考古學界的藍波」之稱的學弟帶來這項信息。他去旁聽Ted Bestor的Ethnography of Food課程。Bestor 一月 (改到)明年底會來豬群所訪問。大家可以先在這兒認識他(在01:22的位置)。



cut

2 則留言:

屁紅 提到...

看完之後
還是覺的昨天吃的元氣壽司真不錯

白蘭地 提到...

bluefin tuna的危機在近幾年日本節目中,經常以加長特輯方式介紹(台灣cable日本台也常可收看);而日本人是以海洋資源的爭奪(祕寶?)角度,來看東亞地區(日、韓、台)對黑鮪魚撈補的資源競奪,原本在台灣人眼中不遜一顧的黑鮪魚,在被端上餐桌之前,背後因受日本節目的渲染、飲食文化的強襲入侵,加以本地綜藝節目、商業廣告宣傳,餐廳及政府官方結合觀光推廣的節慶炒作,黑鮪魚身價從此走向年年水漲船高的命運。
不過有趣的是,好在國人對鮪魚的喜好不如阿本仔來得狂熱,每年焦點大概只擺在某港捕獲的第一隻黑鮪魚,被以高價競標,然後在餐廳被老闆以「黑鮪魚刺身」誘拐,對於部位的要求甚至不如牛排講究;在我們對魚類的飲食文化中,缺乏對「赤身、大腹」等各種不同部位知識的區辨(不過倒能對政治人物的鮪魚肚有感覺),生魚片只賣一種且是「綜合」的,當然也難以發展出相對應的品嚐方法甚至形容的語言。

除了來自日本動漫及綜藝旅遊節目的薰陶之外,關於美食或者味覺的語言教育,身在華文世界的我們實在是太貧乏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