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畢老師的「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10全見版」出版囉!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10全見版
作者 畢恆達
出版者 小畢空間出版社
網 頁 Facebook:小畢空間出版社

段落選單

1 本事:劇情大綱
2 熱情、熱情、熱情:選擇研究主題
3 想像我,陷入愛河...:論文題目的擬定
4 營造氣氛的前戲:前言
5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
6 是文獻回顧,還是家具型錄
7 哪一種研究方法比較好?
8 訪談作為一種交談行動
9 論文的核心:研究發現與分析
10 從無性別歧視到無偏見
11 論文寫作與心理
12 整本論文的意義:結論與建議
13 留下線索到原典:關於參考書目
14 論文口試的Power與Point
15 參考書目

預告片

有趣!有趣!有趣!:曾嬿芬序  
論文登山者的霹靂包:藍佩嘉序  
幕後告白:The Making of 2010 全見版

漏網鏡頭

ㄅ 看電影,寫論文
ㄆ 論文寫作症候群
ㄇ 購買外文圖書的網路書店
ㄈ 質性研究英文期刊與網站
ㄉ 自動生產學術論文的電腦程式
ㄊ 錯字連篇的奇文/奇聞

幕後告白:The Making of 2010全見版

根據國家圖書館的數據,臺灣每年有五萬名研究生畢業,而撰寫學位論文是畢業的基本條件。坊間雖然有愈來愈多的研究方法書籍,然而要不是談論研究怎麼做的原則,要不教導研究生怎麼使用軟體以及寫作格式的細節,很少能讓研究生因閱讀而感動。研究的主體在於研究者,但是傳統的實證論著重一套客觀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只要遵循科學方法自然會獲致真理。結果研究者(有著不同的生命經驗、學術傳統與社會位置)卻在研究方法的討論中消失了。我藉著在臺大城鄉所開〈質性研究〉課程的經驗,以及上百次的參與學位論文口試的機會,企圖貼近研究生的研究與寫作歷程,先是為臺大城鄉所的通訊撰寫〈評審碩士論文的一些感想〉的短文。此後,隨時添加我認為有趣、有用的內容。經過研究生網路傳播,成為許多研究所的地下講義。於是應出版社之邀完成了《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這本書。

回臺近二十年來,在參加過的約兩百場學位論文口試中,看到許多共通的問題,例如文獻回顧寫的像是讀書報告、文獻與資料分析脫節、結論像是摘要、建議沒有建立在經驗研究的基礎上,而引文與參考書目的格式也經常錯誤百出。在教研究方法課程時,也深知實例的重要性。這本書所舉的實例,由於都出自於臺灣博碩士論文的初稿,所以對其他正在撰寫論文的研究生而言,應該更容易體會與理解。然而由於我參加的是論文口試,書中所舉的實例,也會在口試場合中說明,因此很多我所提出的問題,在最後定稿的論文中大都已經進行修改而不存在了,因此不註明出處。此外,本書的目的在於協助研究方法的教學與學位論文寫作,因此儘可能將論文作者匿名,並將實例的內容略做修正,以免讀者對號入座。坊間關於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的書籍,不論翻譯或本土寫作,其數量都不少,因此我並沒有寫作一本研究方法或論文寫作「教科書」的企圖,不會涵蓋研究寫作所有應該注意的面向;反過來本書可以作為研讀這些教科書或修研究方法課程的另類伴讀手冊(companion),以補對方之不足。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於2005年出版後,獲得很大迴響。隨後也出版簡體字版,只是無從得知中國印刷了多少本。許多指導教授購買此書送給她的研究生,同樣地,有很多研究生購買此書送給他的指導教授。正在撰寫論文的研究生見面時,紛紛問候對方:「請問你/妳的第二專長是?」。我也接到數百封的讀者回函,背景涵蓋高中生、大學教授、醫師、工程師、留學生,當然主要的讀者是大學生與研究生。多數讀者表示看過此書之後,在論文苦海中抓到一塊浮木,或者在焦慮的生活中找到一絲篤定。有人看完有「突然就想通了」的頓悟,差點就大吼一聲。還有位碩士畢業生說,很遺憾當時寫論文的時候沒有這本書。現在看過之後,她計畫再讀一個學位,為的是可以再寫一篇論文。比較沒有料到的是,輔仁大學教務處發的一份公文,就用此書中的文字來說明學術抄襲的定義。此外,讀者的感受,也可以從以下這些趣味文字遊戲中得知,例如「不要問『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而要問『為什麼我沒有問教授』」、「教授為什麼沒空指導我」、「如果教授早一點告訴我」、「教授的教授也沒有告訴我」。

當然,讀者也提出許多批評與建議。有人認為此書偏重社會科學,忽略了管理、歷史,甚至音樂學的文獻資料庫與寫作格式,也缺少日文、法文等其他語言的資料。有人指出能不能畢業,光把論文寫好還不夠,和指導教授處得好不好才是關鍵。有人建議我撰寫質性研究軟體的操作方法、MLA等不同的寫作格式、如何讀書作筆記、英文論文寫作等,不勝枚舉。這些建議,都是支持我繼續寫作的動力。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出版至今五年,隨著更多的閱讀、教學與口試經驗,當然有增補內容的欲望與熱情。此外,網路不斷演化改變,資料庫、網頁、軟體等資料都需要更新。2010年全見版除了重新組織書籍內容、更新資料之外,全書字數從七萬多字增加到約十五萬字。新增的主題包括建構研究發問、訪談的竅門、資料分析、圖形與理論建構、論文口試,以及如何從電影學習研究方法與寫作。新版當然仍不足以涵蓋所有研究寫作所需的知識,我也沒有這種企圖,但預計幾年之後應該會有另一個新的版本。

這本書得以出版,當然要感謝許多人的協助,包括共同參與超過兩百場學位論文口試的研究生與口試委員們,給我許多素材與啟發;曾嬿芬與藍佩嘉在百忙之中撰寫序言、何春蕤慨允我轉引她在臺大城鄉所講授「論文寫作」的部分內容;吳鄭重、林鶴玲、余漢儀、王舒芸、陳彥蓁、呂明蓁與吳欣隆等許多朋友在寫作過程中給我修改的具體建議;饒祐嘉、陳德容繪製書中的理論圖;黃沛瀅、施承澤與吳柏勳設計具質感而吸引人的封面與插圖;陳志宇、林孜懃、王明雪與女書店的瑛瑛在書籍內容、編輯與出版事務上,給予許多過來人的建議;好友黃海濤友情客串,設計目錄與出版社的logo。洪文龍對於出版、學術與社會運動的結合深具熱情,很樂意這本2010年全見版成為他成立「小畢空間出版社」的創業作。

購書付款方式說明: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10全見版」(定價280元)每本售價 280元(免運費),五本(含)以上八折(台灣地區免運費),歡迎學校團體訂購。
1. ATM轉帳
銀行:遠東國際商業銀行(代碼 805)
分行:板橋南雅
帳號:009-001-0000-8387
戶名:小畢空間出版社 洪文龍
轉帳後,請e-mail到 menstudy@ms47.hinet.net,告知匯款日期、金額、轉帳號碼後5碼,以及姓名、郵寄地址,以利寄送。我們每天都會查詢email很多次,只要收到匯款與訂書信件,立刻處理寄出。
2. 郵政劃撥
戶名:小畢空間出版社
帳號:50152111
請在劃撥單通訊欄上註明書名、本數。
3. 其他通路:誠品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大學週邊獨立書店。
4. 國外讀者請以e-mail聯繫購書資訊。

cut
剛收到老畢的郵件,得知新版已經印刷了。(很高興發現「老畢」還是小畢!)
豬頭會買5本。想要的同學再跟豬頭買好了,這樣比團購快。
底下摘自他的部落格部份內容(也是新書的內容喔!)希望對同學們有幫助!

論文口試的power與point(全見版)

論文口試的目的在於,經由面對面的答辯過程考核學生的研究成果,同時訓練研究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口試委員要確認你是自己進行此項研究嗎?你有閱讀並充分理解文獻了嗎?並就論文內容進行理性的思辨。一般來說,碩士論文的口試時間大約是二小時(口試委員三到四人)、博士論文口試時間則約三小時(口試委員五到七人)。口試進行的程序通常是,口試委員決定要不要進行口試(只有部份系所有這一關,因為論文如果真的慘不忍睹,口試委員可以事先協調取消口試。不過能夠進行口試,也並不保證論文口試就一定通過。)、研究生口頭報告15至20分鐘、委員問問題、關門討論論文是否通過(通過、有條件通過、不通過),最後由主席宣佈口試結果以及後續修改的內容。

口頭報告的20分鐘如何運用至關重要,雖不至於讓論文通過與否翻盤,但是臨場的表現確實可能影響成績,以及留給口試委員的印象。廖玉蕙(2009/09/24)就指出許多應該是身經百戰的大學教授們,卻經常沒有在研討會規定的時間內從容地完整講述論文,「有的,因喋喋抱怨報告時間太短而浪費更多時間;有的完全不顧時間倉促,一字不漏、按部就班地念誦打印好的論文,可惜還在緣起、動機打轉,時間已近尾聲,最關鍵的地方只好草草掠過」(第4版)。口試時,一定要切記口試委員已經讀過整本論文的內容,所以儘量不要花時間在細節的陳述。此外,如果你的學位論文屬於經驗研究,並沒有創建多偉大的新理論,則讀者有興趣的是你的田野發現,而不是文獻回顧。如果以15分鐘的報告時間來說,我建議的時間分配會是,研究緣起一分鐘、文獻回顧與方法三分鐘、研究發現八至十分鐘、結語一至三分鐘(沒錯,報告的時間飛逝,一定無法暢所欲言)。研究緣起講述你會接觸、選擇這個研究主題或田野的背景。文獻回顧要說明的是你的主要理論架構(比較低層、細節的理論概念就不用說明了)、你的論文在既有學術版圖的位置何在、你的研究取徑與發問。研究發現的部份,可以概述田野的脈絡,然後集中討論你的主要發現。結語則說明整本論文的貢獻與限制。如果在交出初稿之後,你又有新增內容或修改,也可以在口頭報告時特別說明此項內容。而田野的相關照片與圖像,則可以幫助口試委員對田野的環境、人物有較深刻的印象與認識。

口試的簡報是否需要使用PowerPoint,並沒有定論。孫中興教授曾開玩笑說,這年頭演講如果沒有使用PowerPoint,就既沒有power也沒有point。可是如果做的太花俏,卻沒有紮實的內容,那又會變成徒有power而沒有point。張小虹(2009)則將之稱為「權力的光點」。她認為當文字變成光的影像出現時,圖像相對於文字與聲音取得優勢,讓講課變成不是敘事結構,而是重點歸納。結果呢,如果不是為了呈現數據圖表或照片圖像,則強調提綱挈領的PowerPoint與強調綿密思辨過程的人文社會科學,產生了矛盾而難以共存。她同時指出人文學者使用PowerPoint的問題,經常不在於設計技巧,而是不懂得「斷章取義」,將整段文字原封不動直接搬到投影片上,結果密密麻麻一堆文字,不但造成視覺閱讀上的重大障礙,而且耳朵聽一遍,眼睛還要看一遍,甚是煩人。

PowerPoint的製作與設計,研究生都很容易上手。我認為最簡單而重要的原則是:易讀(readability)。陳穎青(2007)以多年編輯的親身經驗,針對排版的建議,非常值得參考。他說現在排版人人會做,已經變成小孩的遊戲。正由於排版工具解放了,給了編輯史無前例的權柄,然而權力使人腐化,美編唯恐特效不夠猛、字型不夠多,結果卻傷害了易讀性。他認為易讀性的最高境界是透明,因為讀者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讀字。他用了一個譬喻,最高明的化妝是化了兩個小時,卻讓人以為你沒有化妝。所以對於電腦軟體技術很在行的人而言,要謹記的反而是要忍得住不炫耀。潘震澤(2007/05/19-20)的建議是「白底黑字或藍底白字的樣板是固定不變的;英文字體則一定使用sans serif(像Arial、Helvetica、Vandana等都是),大小從44--48點的標題開始往下降,正文以32點為主,絕不小過24點;同時,黑體或斜體字只保留給少數要強調的專有名詞,絕不整頁使用。…內容過於繁複、文字與背景的對比不足、使用過於花俏的字體,以及整頁使用粗體及加陰影等,都是敗筆。」(人間版)

以我參加學生論文口試的經驗,就經常看到失敗的實例。為了好看,有研究生將田野的照片當作投影片的背景,一兩張還可以,有點新鮮感,每張都如此,眼睛就疲乏了。而且最怕的是,照片本身的複雜內容反而掩蓋了所要傳達的文字訊息。還有ppt使用黑底白字,看起來蠻搶眼的,文字也很凸顯、清楚。可是呢,若需要加重語氣的關鍵字,竟然使用紅色,結果會弄巧成拙,愈是重要的字眼,反而愈無法辨識。最常見的問題還是,每張投影片上面的字數過多,一則字體太小根本看不清楚(作者自己難道沒有演練事先看過嗎?),一則學生用唸的,然而眼睛閱讀的速度遠快過口述,結果產生委員不耐煩的心裡以及無事可做的空檔。

口試委員有千百種,每個人的個性、態度、認真程度不同。有的委員把口試當成是競賽表演場,以問倒學生來獲取成就感;有的其實沒有時間事先閱讀,所以不管什麼論文,都可以問相同的問題(通常是大哉問);有的想不到重要問題,則會舉出一些錯字或格式的錯誤,至少有點貢獻;多數委員應該會從學生角度設想,幫忙提出具體可行的修改建議。口試中委員提出的問題,當然因論文的主題、方法等而異,除了特定問題(例如指出該論文關鍵理論回顧的遺漏、方法的謬誤、證據不足、寫作格式錯誤)之外,一般來說常見的問題有,「你認為你的論文最主要的學術貢獻是什麼?」、「你的研究與幾篇已經發表的論文,有何不同?」、「你的論文存在什麼弱點嗎?」、「如果有機會重來一次,你會怎麼做(進入田野、理論觀點、研究方法)?」、「你認為誰應該閱讀你的論文?」、「你從這個研究過程當中,最主要學到了什麼?」

口試一定要事先進行演練,可以找同學、親友或指導教授模擬口試委員。一方面確保你可以在15至20分鐘將論文重點完整講述;一方面模擬口試委員可能發問的問題,嘗試進行答辯。口試的時候,如果系所允許,除了請同學幫忙錄音、紀錄之外,也可以請他們扮演聆聽、點頭支持的角色。還有,準備點心似乎已經成為口試的常態,我覺得倒不必要求豐盛、華麗,實用、大方反而比較要緊。由於口試委員每個人口味不同,水果切片與開水是最不會出錯的,紙杯與礦泉水則要避免,因為有不環保的疑慮,以免扣分。有的學生會刻意挑選喜憨兒的烘培食品、日日春的四物醋、南投原住民直銷的水果,或是研究田野的特產,讓這些食物增添更多的意義。
論文寫作辛苦了許久,就讓口試劃下完美的句點。

出自「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修訂版,2010年出版。

4 則留言:

啊!光 提到...

我要一本!(舉手)

Asing 提到...

今天林見想導演說跟政府要經費要「講笑話」才要得到計畫,這讓我聯想口試論文時講笑話會不會比較容易獲得口委的歡心呢?哈!

Unknown 提到...

你好!請問現在還可以跟你訂購嗎?大約需要10本左右。

Jill

田野工作者 提到...

我們這邊沒賣呀!(文章中有訂購方式,直接跟小畢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