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本系未來三年發展計畫(代號:「出頭天」計畫)


102~104年度原住民族學院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出頭天」發展計畫書 
 壹、 現況分析
 1.1系所現況: 

本系前身為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原成立於1995年)與民族文化學系(原成立於2001年),2010年(99學年度)二單位正式組織合併為「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學士班、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博士班,隸屬於本校原住民族學院。本系目前專任師資共有13位,包括正教授3名、副教授4名,以及助理教授6名;其中以學科訓練專長作為劃分為社會科學(社會學、法學正義、女性研究)5位、人類學4位、人文歷史藝術4位。本系著重於「族群關係」與「民族文化」的教學研究特色,整合社會學、人類學、文化/族群研究、歷史學、藝術等領域,致力探討當今族群關係與原住民族文化等相關議題。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之教學目標特別重視發展族群關係與文化的理論與實務人才,並培育原住民族高等教育人才,以及拓展多元族群及多元文化視野、增進社會實踐的行動力、實現族群平等暨多元文化之理想。本系以東台灣作為教學/研究場域,建立地方研究、原住民社會文化發展之資料庫,並推動地方議題、地方文化的創新構想。其中涵蓋了族群文化之發展與變遷、現代性與後殖民研究、原住民的歷史與文化、原住民生態、觀光、創意產業、族群之教育以及性別與階級、社區發展等課題。同時,在尊重全球原住民族傳統智慧的前提下,結合原住民部落、社區、社會服務機構,或非營利組織之連結與合作,有效運用社會資源,並推動學生參與原住民部落及社區文化延續與開創的實務工作。本系畢業生可從事的工作,除了進入國內外族群、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歷史、藝術和宗教的相關研究所深造外,舉凡政府文化部門、博物館、各種基金會、出版社、文史工作室、原鄉服務及社區工作等,皆是本系學生擅長發揮的領域。

1.2發展重點: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就《102-104年度院系發展計畫書》之要求,隨即由本系部分教師先行組成〈發展委員會〉,經群組郵件往返和開會討論後,正式交付五月份系務會議(2012.5.16)提出議案討論,並且於會議中就發展規畫內容,交付全體教師負責各項主題。我們一致肯定校方之構想,並且認為此一三年計畫將有助於本系之發展重點,落實本系的教學目標。本系作為原住民族學院下的系所單位,文後的計畫內容不僅說明本系具體的發展內容和方法、學院教育目標和相對的社會責任之外,也同時表達了本系對於校方此一《發展計畫》的重視。(會挪到結論去) 本系以「田野工作」訓練作為發展之重點,並且認為此一調查訓練是實踐原住民族教學與實務的重要方式:「田野工作」自上一世紀至今已成為特定文化生活與思想的調查方法;田野調查以「質性研究」作為調查路徑,因而有別於科學量化取向的研究方法如問卷、統計量表、抽樣,或實驗室計量等形式。此一「質性研究」借取自田野工作的研究範式、訪談,以及綜合其他如個案研究、論述分析、紮根理論、行動研究等方法,強調研究步驟與驗證、田野調查的處境類型、訪談模式,以及主客體關係等應用。

在本系既有的課規中,「田野工作」課程始終是本系的核心訓練課程;事實上,「田野訓練」已是當代跨學科訓練中愈趨重要的課題。本系希望藉由「田野工作」訓練,培養學生們深入部落文化、學習異文化的思考、尊重進而欣賞不同族群文化的特色。就此,我們始終對於本系所培養出的學生感到欣慰和驕傲:他們懂得彼此尊重、學習在主流社會中持續發出不同的族群觀點、具備勇氣聲援不同社群團體,主動發聲(有時候用唱的)來維護人性最基本的尊嚴,和一份必要且深刻的自我文化反省。正是因為這種深知族群關係以及體認他人文化觀點的田野經驗和能力,我們的學生使得這個社會不至於過早落入都會價值、一言堂,或是中產階級資本主義的觀點。換言之,正是學生們的校外成就,不斷地督促我們身為教師必須延續「田野工作」訓練的必要。

然而過去囿限於經費預算,相關階段性的「田野工作」訓練始終無法常態性開設,或是教師的授課內容雖有理論基礎,卻經常由於經費限制而難有實務訓練。本系因此希望藉由此一《三年院系發展計畫》,得以落實此一教學和實務目標,其中本計畫書中分有教學、成果規畫、服務、輔導、招生,和硬體設備等六項內容,並一一說明如下。
cu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