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on, Fredric
1983 “Postmodernism and Consumer Society,” in The Anti-Aesthetic: Essays on Postmodern Culture, edited by Hal Foster, pp111-125. Seattle: BayPress.
後現代的混仿與精神分裂症(pastiche and schizophrenia)
◎混仿與諧擬(parody)都涉及模倣,或者說這是一種對他種風格形式的模倣(mimicry),或是風格上的拉扯(stylistic twitches)。諧擬著重在這些風格的獨特性上頭,特別是表現手法或是怪僻上,然後予以仿製進而嘲弄此一原作。對於這些原作,諧擬總帶有一種同情或是惡意,使得以在人們原先對於原作所表現出來風格形式(stylistic mannerisms)、誇張手法或是怪僻予以嘲弄。換言之,諧擬帶有一種語言上的規範(linguistic norm)。
◎混仿則不然(根據詹明信的定義)。它雖猶如諧擬對獨特風格的模倣,套上了一層風格的面具,但是它是一種中性的模倣,不帶有諧擬別有用心的動機,沒有諷刺的驅動、沒有笑聲、沒有對比於「正常」所模擬的喜劇效果。混仿是一種空白的諧擬,一種失去幽默感的諧擬,一種空白諷刺的現代操作。
◎這其中的差別成份可以稱為「主體的死亡」,或者以更為傳統的語言來表達,這是「個人主義的終結」。在現代主義下,個人的或是私人的風格創作就像指紋一般不會有任何差錯,或是像每個個體各自身體一般無以比較。某種程度來說,這意味著現代主義美學與獨特自我、私人身分、獨特人格和個性等概念予以連結了,進而期許生產有關這個世界的獨特觀點,或是偽造它自身獨特、無誤的風格。但今日,個人或個人主義主體已經「葛屁」了(dead)。
◎對「混仿」來說,有關這個世界的風格創新已不再可能,我們只能模倣這些已死的風格、經由面具來說話、帶有想像中博物館的風格之語調。但是,這意味著當代藝術或是後現代藝術將成為一種新的藝術自身,它的基本訊息將涉及藝術與美學、過往的囚禁等必要失敗。於是,懷舊影像(nostalgia film)涉及轉喻性,以便重新復甦藝術客體的「過去感」(sense of the past)。
◎後現代主義的第二個基本特色是「精神分裂症」。對拉岡來說,精神分裂症是一種語言的混亂(disorder);這種精神分裂經驗作為一項語言的習得,必須視為是佛洛伊德就「成人心靈」(??;mature psyche)的形成概念的基本連結。
◎我們對於語言的瞭解,並非將各自的意義指涉詞(signifiers)或字詞,兜起來成為句子,然後回到各自的指涉物(signifieds)。相反地,我們先閱讀整個句子,從中理解這些指涉詞彼此的關聯性(當今稱之為「意義作用」,meaning-effact),即便這些指涉詞帶有錯覺。在其中,所謂的「精神分裂症」正是企圖打破這些指涉詞之間的關係。
◎換言之,精神分裂經驗是一種隔離(isolated)、分離(disconnected)、不連續的經驗,使得其中這些指涉詞無法連結成一個連貫的序列(coherent sequence)。照這種說法看來,精神分裂並不知道個人身分(personal identity),那是因為我們對於「身分」的感知,來自於對於主詞的「我」(I)以及受詞的「我」(me)持續的堅持。(self: 前者signifier,後者是signified)。
◎(然後快速地跳過兩三頁)這兩種後現代特色使得現實轉換為圖像,時間因此被片斷為永恆的當下(perpetual present)。The end
聽說豬頭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已經幫牠決定好了,就是做「精神分裂症」。
這份論文只有兩種可能:要不研究別人「精神分裂症」,不然就搞得自己「精神分裂症」。
還有什麼比這種人生還來得更神經病?!太棒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