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馬克白的哭泣

今晚想起《馬克白》這劇作中那三位巫師,她們的預言最終成為詛咒
這種感知如同一再閱讀《馬克白》,閱讀者領悟了劇作中主人公邪惡的野心、墮落的慾念、獨白式的虛妄心靈,以及預言的靈驗與恐懼、權位爭奪下的血腥濫殺,或是無法抵擋的矛盾宿命——「《馬克白》讓我們看見了他自身主體性的一個面向」(ibid.: 451)。但是《馬克白》之所以讓人感動,不是因為(西方)閱讀者原先便熟悉11世紀初的蘇格蘭歷史(當然也不會幫助讀者瞭解此一歷史片斷),而是它揭露了我們生而為人所可以理解的人性、命運或矛盾。
相似地,人類學家在鬥雞活動中,理解了峇里島人的生活方式、男性特質、自尊、自信、社會規範、道德,和人際之間的內在關係。於是,鬥雞不能視為一場綜合上述戲劇般主題的儀式或展演,而是關於峇里文化吸納下的情感教育,通過鬥雞活動使得蘊涵其內的文化主題得以彰顯。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拉岡鏡像之L路徑練習(Part II)


話說上回提到我與他者成為一種「我們」,「沒有了他者,我什麼也不是。」但問題是,「我們」是誰?就拉岡的說明,主體永遠也無法達到外部他者;主體尋求與外部他者的交流而不停言說,於是自己的形象陷入同語反覆的空虛談話之中。
◎主體必須與生活世界分離方能獲得存在價值。在佛洛伊德的fort-da理論中(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超越愉悅原則》),18個月的孫子為了忍耐母親的離去,丟出之物被比喻為母親。幼兒把被動轉變主動事態,成為某種象徵性地狀況變化了。「在什麼都沒有發生的時候,一切都發生了。」這一象徵式地丟出去,幼兒消除了對母親的欲望,或是說作為母親欲望的的陽具(在這兒「閹割」焦慮登場)。幼兒自以為消除了母親,也同時將自己納入了其中的符號之中。於是,主體消失在符號之中。(一如先前Oedipus刺瞎雙眼,消失於聖地中。)如此一來,消滅主體的行為,才能使主體變成主體原動力的本源性。結果是,一個空無的裂口產生了。
◎二律背反。在貼著「禁止張貼」海報面前,每個人變得手足無措。人們在矛盾面前被分裂了。在Cyrano de Bergerac 大鼻子情聖裡,de Bergerac消失在他代為書寫的情書之前。結果是,「不能顯現於世的東西」反倒因此裸露出來,並且將主體推向一種處境:「我於我不在之處思」(有別於「我思故我在」)。
◎如此一來,讓我們來練習《笑傲江湖》中,令狐沖(李連杰)與東方不敗(林青霞)的「互相吸引」,但到頭來這一個外部他者的尋覓注定是徒勞。令狐沖作為主體尋求外部他者「東方不敗此一女子」時,想像軸a'-a作為一鏡面,出現詩詩(作為主體以為的外部他者大寫A,但事實上卻是他者小寫a)。可是令狐沖發現自以為的詩詩」是東方不敗時,他猶疑了。他至始至終認為帶給他歡愉的獻身女子是大寫的詩詩(也就是東方不敗),但他無法進入此一符號想像之中(他無法消失在這個歡愉經驗之內,一如他無法退出江湖)。於是他堅持東方不敗「告訴我,你是(鏡像)詩詩。」(就他所認知,東方不敗的名字就是詩詩。)以便於進入這個符號系統裡。但東方不敗拒絕了讓他進入這一符號世界,要令狐沖一輩子都(以「留在真實的生活世界」方式)記得他。(這個拉岡L結構好像有點歪掉,但是不管了。)

◎主體必須與生活世界分離方能獲得存在價值。在佛洛伊德的fort-da理論中(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超越愉悅原則》),18個月的孫子為了忍耐母親的離去,丟出之物被比喻為母親。幼兒把被動轉變主動事態,成為某種象徵性地狀況變化了。「在什麼都沒有發生的時候,一切都發生了。」這一象徵式地丟出去,幼兒消除了對母親的欲望,或是說作為母親欲望的的陽具(在這兒「閹割」焦慮登場)。幼兒自以為消除了母親,也同時將自己納入了其中的符號之中。於是,主體消失在符號之中。(一如先前Oedipus刺瞎雙眼,消失於聖地中。)如此一來,消滅主體的行為,才能使主體變成主體原動力的本源性。結果是,一個空無的裂口產生了。
◎二律背反。在貼著「禁止張貼」海報面前,每個人變得手足無措。人們在矛盾面前被分裂了。在Cyrano de Bergerac 大鼻子情聖裡,de Bergerac消失在他代為書寫的情書之前。結果是,「不能顯現於世的東西」反倒因此裸露出來,並且將主體推向一種處境:「我於我不在之處思」(有別於「我思故我在」)。
(很快速地三、四、五章結束)

你好!初次見面!我叫令狐沖 00:28:50--00:31:44
二次見面,你好嗎?00:50:00--00:55:00
詩詩代東方不敗一夜春宵1:09:00--1:12:22
令狐沖,人生真是難測。1:34:45 through ending
二次見面,你好嗎?00:50:00--00:55:00
詩詩代東方不敗一夜春宵1:09:00--1:12:22
令狐沖,人生真是難測。1:34:45 through ending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可不可以醬跨領域(剛出爐)
中華福音神學院延伸部2012學年度下學期(春季)
聖經與輔導 期中作業
學 生:教主
選讀教材:勝任輔導──《聖靈的勸戒》實踐本
接觸信仰近三年,這是我在神學院第一門課。
信主之前,我大學期間曾接觸諮商室、參加心理演劇等治療團體、讀過諮商輔導的理論,後來又接觸本土心理學、文化諮商等研究範疇,我對於自身的家庭排行、性別角色、童年經驗等西方心理學發展出來的輔導已有某種程度的實際探索與了解。除了個人心理,人類學對歷史、社會、文化的描述和詮釋是我所受的訓練之一,「我是誰」向來是我發問的動機。
認識主之後,除了個人的認罪悔改,《哥林多後書》1章4節的經文常常提醒我:「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因為對理論有興趣,我先讀了《聖靈的勸戒》全書,再讀指定教材《勝任輔導──聖靈的勸戒實踐本》,後者讀到第十七章。閱讀與聽課的過程中,相較於以往我用以探索自身的理論工具,「面對罪」是我印象最深的區別,也是信仰的核心,而「陪伴輔導是場屬靈爭戰」是另一項受用的認知,可作為輔導者面對受輔者可能需要恆久忍耐的心理預備。
面對罪
「面對罪」的觀念提供閱讀視角,使我讀聖經時更多留意什麼是罪?神對罪的心意和處置方式為何?因而漸漸體會何謂「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彼前二24),對於「救恩」一詞有新的認識,更加確信以聖經真理為主的輔導是教會面對任何潮流所必須堅守的。在《出埃及記》裡,神啟示自己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三十四6-7)我從中領受到罪的重要性,神赦免人,也會向人追討,我體悟自己的生命仍在成長,一方面領受 神包容的愛,一方面又怕得罪 神,敬畏之心或許由此而生。
禱告中,有時候我不知道還要認什麼罪,《利未記》提及許多 神的誡命,包括人跟神、人跟人、人跟土地的關係,對於我省察自己的生命有很具體的幫助,而安息年、禧年的觀念提供我從罪的角度思考土地及經濟問題,從而擴展禱告內容,我試著為人在土地上所作的惡事向 神認罪,包括使女為娼(利十九29)、(男人)與男人同睡(利十八22)等。當我一認罪,眼淚就流下來,忽然體會到 神是昔在今在的主,過去土地上發生的事或許後代不知道,但是 神都知道,而此刻有人瞭解 神的心意,這是 神非常喜悅的。我因此經歷認罪的快樂。
改變或成聖的過程
從無知到自知有罪,還要經歷悔改,有時候我會心急,因為一時改不了。所幸書中述及輔導是成聖的過程,也因著保羅這段話「依照 神的意思而有的憂傷,可生出沒有懊悔的悔改,以致得救;世俗的憂傷卻會招致死亡。」(林後七10),我的心得到寬容,每當自責的時候,就安靜親近神。最重要的還有一件,那就是親自與我們同在的聖靈,不過我還沒有站在輔導的位份上陪伴他人的經驗。期盼經歷 神親自的安慰之後,我能愈加成熟、站立得穩,用 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

ps.禱告常常在自己的房間,應該是正港「臨床」書寫(吧)。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博士班招生(4/22 16:00截止)
[續] 蒼井優x四個謊言之「如果都一直這樣下去,怎麼辦呢?」

「完全無所是事的臉呢!
「果然遲鈍的人的人生才比較快樂吧!
「不急著找出答案也許是件不壞的事呢!」女孩想著
「畢竟,到了明天早上時,
「說不定會變成不一樣的心情,
「受昨天的自己影響,而導致明天的自己無法行動,這樣很無趣。」
「好厲害呀!我竟然會那樣想。」
「哭也沒有關係喔!」貓說。
「我絕對不會哭得。」女孩回答。
「晨曦到來前,偶爾會突然很恐懼地感到非常寂寞。」貓說。
「會呀!」
「如果能喜歡上同樣有這種感受的人就好了。」貓說。
「我說貓啊!一直是一個人,不會寂寞嗎?」女孩問。
「孤獨與寂寞是不一樣的
「我雖然孤獨,但不寂寞。就是這麼回事。
「一直嘴上說「寂寞啊!寂寞」的人,
才是真正寂寞的人。
「想哭的時候就哭好了,想見面的時候就說想見面好了。
「喜歡上的話就說我喜歡好了,
「原本,我們就是孤獨的。
「所以才會想要和別人產生牽絆的。」貓說。
(「用那張臉說那種話真叫人不爽。」女孩心裡想。)
晨光大概已經蔓延到鄰市便利店門口的街面上了。
啊!已經夠了,不是嗎?就算晚飯真的很好吃。
已經夠了,不是嗎?就算看著深夜的綜藝節目而大聲笑了出來。
已經夠了,不是嗎?就算到了已經再也想不起那個人的那天。

(從今以後)

(從今以後)

只能說,日本的編劇真是一流。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拉岡鏡像之「被禁止的秘密不該用語言觸及⋯」

(前幾天低氣溫一直戴著頭帽;今天回溫,腦袋反倒痛了起來。這樣適合念拉岡嗎?)
◎確實,Oedipus解開了「人」之謎題後,便站在謎的外部,然而對於自身生世之謎卻一無所知。他是如此聰明,卻也是世界上最為愚笨的人,他不知自己已被自身命運之謎所出賣——那個blind prophet Tiresias的警告「認識你自己」,成為一項預言昭示了Oedipus遭到自身命運的欺騙。盲人預示家Tiresias看見了全部:「知道誰是真兇,該有多可怕啊!」而Oedipus卻在「認識你自己」的宣判下,將上吊自殺的(既是母親又是妻子的)王妃服飾上的金針刺瞎自己雙眼。「被禁止的秘密不該用語言觸及⋯」Oedipus留下如此一句話後,在雷鳴閃電之中消失於聖地。
Oedipus的故事成為拉岡的核心論述:人們弄瞎雙眼,將眼前的恐懼世界隔離在自身外部,並從那兒解脫出來。於是Oedipus尋找自己的答案時,「認識你自己」以一種精神分析式姿態遭逢,「這樣一種以被剝奪為唯一經驗、他者的作用,忽然間從自己的存在中消失了。」但相對地Tiresias「打破映照自身形象的鏡子後,卻從反覆鏡像的封閉世界脫身。」
◎在Aimée個案中,C小姐口中的(受巴黎人愛戴的女演員)Z夫人成為自身憧憬卻無法達到的理想位置。於是193x年4月10日,Aimée前往Z夫人即將表演的劇場門口,「您就是Z夫人吧?」迅速地從提包裡取出水果刀襲擊這位女演員。就拉岡或是精神分析的理解,有了幾個層面的翻轉:
一、無論是Aimée的母親、姊姊、C小姐或是Z夫人,都成為Aimée鏡像人物,給予了現下不穩定存在的Aimée有了「未來並確定其基礎、完整而永恆的形象。」Aimée痴迷地認同於鏡像的他者,「她在他者的形象中體驗了自己,走上了映射在他者幻想上的人生。」
二、Aimée愈是認同此一他者的形象,受縛於他者的形象,反倒愈是受它所支配。「從Aimée那兒消除了喪失和解體的恐懼,並給予她肯定的感情和統一性地對他者的認同,但這回卻反而不適當地剝奪了Aimée成為自身主人的權利,它映在Aimée眼中,就是由它者所造成對她自身主人性的掠奪。」於是,Aimée將如此這般的憎惡所帶來的攻擊指向了C小姐和Z夫人。
三、Aimée將如此的理想人物投射到外部世界,使其成為迫害者然後加以攻擊,如此一來,Aimée便回避了面對自身的悲慘,否認了現實,從而保護了自己的理想形象。同時某種程度上,Aimée無意識地希望自己觸法受罰,使消除近身威脅,從而又能維持那遙不可及的獨立自我。
◎鏡像作用帶來一項理解:「我」在(鏡中)他者中生存,在他者中體驗「我」。結果是,「我」成為了外部的他者」。於是「主體 / 他者」鏡像誘惑的弔詭是,「主體確認自己是外部他者時,便將自己暴露在『無』的風險中,但頑固地不承認此點,也相對迷失了自身的本質。」我與他者成為一種「我們」,「沒有了他者,我什麼也不是。」如此一來,對於「我們」的「依賴」變得棘手而矛盾:既無法全然拋棄這種依賴,同時又害怕全數地陷落。「我」的依賴愈是揭露,「他者」便愈顯得得意,如此一來,確認了依賴的巨大,相對削弱了自身「我」的存在。於是,「我」朝向強調自身的獨立性,但帶來的恐怕是對自己更為根本的晃動。這個結果是憤怒、剝奪、愛慕、忌妒相互爭奪場面,開啟一場不穩定、不均衡的欲望(想像界?)風暴。(這種精神分析是什麼鬼?)
(第二章結束,未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