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解殖民後二十年間民族新興國家接踵獨立,「在1945至1968年間有六十六個『國家』從殖民統治下獲得了政治獨立」(Clifford Geertz, 1973:234);1970年代至1997年之前則約莫三十個國家陸續脫離原先包括英國、法國、葡萄牙、荷蘭、西班牙,或荷蘭等殖民統治。然而,在這些民族解放運動過程中,曾經混雜激昂的民族主義革命情緒並且具備神聖氣質的領袖魅力、標示著經濟自主的承諾與社會平等的夢想,以及緊隨獨立成功後面臨政治經濟的現實難題,一如Clifford Geertz在〈革命之後:新興國家中民族主義之命運〉一文所言,「事情比表面上看到的還要複雜」(1973:235)。
但這些並沒有在台灣出現。
或許需要緊接著說明的是,1920年代台灣文化協會所倡導的台灣民族主義運動相較於戰後其他殖民地獨立革命,則是傾向文化政治的啟蒙先驅。但當代台灣的後殖民社會呈現一種顯而易見卻又「難以言喻」(je ne sais quoi)的弔詭現象:對立式的國家認同衝突在彼此叫陣的語言中,清晰刻劃了島內百年來的日本帝國殖民經驗,和國民(黨)政府戰後的戡亂戒嚴與愛國教育。然而當代台灣社會的文化性格與樣態絕非是非此即彼的選項——事實上人類學研究提醒我們「文化」並非時間凝滯般從一而終(Clifford 1982:135; 1988:32; 1997:24;Fabian 1983:33;Appadurai 1988:36;見林徐達 2015:82)——此刻的島內文化包括自有的南島原民性、國際移工的多元族群文化,到外籍婚姻(international marriage),包括人類學親屬制度裡廣義的exogamy概念(氏族外婚)、社會學式的heterogamy(異文化婚姻),以及今日網路世代帶有鄙視用語的ㄈㄈ尺(CCR;cross cultural romance),這些先來後到的族群文化,和自殖入式、想像式到選擇式身分認同的變化,挑戰了過去以單一族群教育思維的「在地」定義。
當代台灣的「後殖民景觀」(postcolonialscape),已是一項世界主義、全球現代性、在政治經濟層面上的新自由主義、去中心化與邊緣流動的複雜過程,並且涉及「當代跨國活動、殖民經驗和記憶,與文化身分」等議題(林徐達 2015)。每一位島內居民都或多或少即將面臨甚至已經經歷這種後殖民處境。2017年一份日本雜誌製作「台灣特輯」,在台灣社會所掀起一系列反應與評論成為此一囧境的縮影。本文試圖透過詮釋人類學的「深度描述」方式,探討這本雜誌封面所勾連的數種典型與非典型「後殖民遺產」。
✤
左圖為《漢聲雜誌》提供〈壹團和氣〉插圖;右圖為BRUTUS「魅せられて台湾」專輯
2017年7月15日日本半月刊BRUTUS雜誌發行第851期(封面出刊日期為8月1日),專輯主題延續2014年推出「101件事」系列,以台灣台南國華街街景(該照片由台南攝影師Tim Wu拍攝),專輯封面文案為:「101 things to do in台湾:台湾で見る、買う、食べる、101のこと」。這是繼15年前發行〈吉祥招福 台湾!〉專輯(第495期,2002)第二次發行「台灣專輯」(見參考一)。(BRUTUS曾於2016年7月以「水果筆記」專輯前拍攝台灣台南的水果店,見Mimi Suite Tainan / 米米窩藝文旅店。)15年前的〈吉祥招福 台湾!〉封面由漢聲雜誌提供〈壹團和氣〉,「以蘇州桃花塢年畫為原型所繪製的插圖」(見參考二)。值得說明的是,在2002年的〈吉祥招福 台湾!〉專輯中刊有日本亞細亞航空公司(1975-2008,日本アジア航空;Japan Asia Airways)當年「魅せられて台湾」(魅力台灣),在九份與志村健一同拍攝的平面廣告。
2002年JAA的「魅せられて台湾」系列
此次BRUTUS(第851期)封面有別於先前系列專輯選擇以城市地標如紐約帝國大廈、東京晴空塔、倫敦碎片大廈暗示全球大都會現代化概念(見參考三),反倒以「台灣」(而非單一城市)選擇了「台北/台中/台東/台南」作為介紹「101件事」城市地點,特別是封面選定了台南「美食街」(ローカルグルメ通り)國華街兩旁小吃招牌相互林立作為街景。該期專輯擔當編輯藤森 陽子Yoko Fujimori認為:「台湾特集で台北でなく台南がカバーを飾るのも、南台湾を中心に旅する日本人ツーリストが増加している」(此次台灣專輯選擇了台南而非台北,而日本遊客前來南台灣旅遊的人數也在增加)。
然而,國華街的「招牌美學」可以想見引來台灣社會兩極化的評論,一時之間「中央社、自由時報、三立新聞......等台灣主流媒體,都在報導著相關的消息」(參考二、),朝日新聞中文網也在一週後報導:一方強調「封面凸顯市容髒亂」或是街道背後「散發出的自私風氣」(參考四、五);另一方則是強調「如此這般雜沓、紊亂而接地氣的街景——招牌與布條色調鮮艷張狂,毫無統一性卻吸引眼球的書法字體,以及機車行人以一種極近距離,看似失序卻又亂中有序的參差美學。[略]對於北國的自由行旅客來說,這街景本來就是南島民族最剛猛有力、活色生香的浮世繪。[略]我們的家鄉被凝視成為一種紊亂與雜沓的場所,進而成為他人的美學品味」(祈立峰),或是「從國外媒體重新定錨台灣令人印象深刻的魅力之處」(參考三)。或是兩造意見的平衡報導(參考六、七、八)
一項「雜誌封面產生器」改變了論壇的生態多樣性。(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