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自engadget中文版轉過來的資訊(請點進)
這個資訊主要想批評是有關產業的「design for the dump」(丟棄式設計),主張產業應增加成本於產品的回收設計,而非一味地降低成本,到頭來卻壞了地球上的人類。這正好跟豬頭下一階段想要發展的「山寨文化與全球經濟」主題粉搭。所以豬頭決定花點蝕間談談這概念。
首先,豬頭的假設理論是,文化經濟觀點下的「經濟充裕條件」並非一代比一代好,相反地,正好是一代比一代差。20年前的大學教授薪資比起現在(領那鍋5萬多,比屁紅還不如!)在各自的經濟條件下來得更為充裕。(大學教授這行業得考慮投資時間所換來的金錢成本。這我知道。)但是以社會新鮮人來說,也相對類似。30年前的高中畢業生,投入職場找到工作的機會和薪水,說不定換算下來比起現在的碩士生還來得大。某種意義上,這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某個東西是倒退」的(先用這個字眼)。
第二、這麼說來,「孩子,我要你比我過得更好」的期許,難道成為無法實現的囈想?也不見得。某種程度上可以達成,但這成就並非來自於物資的條件,而是相對「幸福感」的滿足。10年前一台DVD player要299美金,今日(如果還買的到)只要29美金。這是上頭影像中所說的(也是豬頭的理論),當產品廉價到某種程度之後,「直接丟棄再買新的」比起維護修理來得更為划算。在這兒,人類學家開始進來了,產品的使用模式直接改變了商品購買的心態。於是10年前只有相對少數的家庭有能力購買DVD player,現在卻成為是普遍的產品,即便當代的薪水比起10年前是「退步的成長」,但是「幸福感」卻是正成長的。「山寨產品」其實對於全球經濟的正面貢獻恐怕比我們想像來得更大。它也用這種方式才能滿足中國的人口(或是全球平均收入的人口。)
第三、這其中的原因是中國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的廣大勞力市場的崛起。在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勢必造成貧富的差距。但是必須兩方面來看這事實,用「台灣作比較」的說法會容易懂:1. 全體中國人的平均收入肯定比台灣人低的多,但是2.當中國的有錢人口總數都已經大於全體台灣人口時,這個經濟市場仍是龐大且具吸引力的。另外一方面,中國「貪腐」問題因為貧窮人口可以維持低度的「幸福感」而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是文化性格:「你讓老百姓有的吃有的穿,他們可以接受某種程度的貪污」)。
第四、廣大的勞力且低廉的工資,比起過去20年前仍有所進步,但是工作的「痛苦感」恐怕是增加的。(這是整體經濟環境的改變,以及網路訊息的傳播。)創傷理論是用在這一塊上頭,即白話文「經濟成長所換來的代價」,其中包括都市更新計畫對於slum的移居安置,以及貧窮人口所身處在「不穩定中的穩定」(這兒是實驗性質的Geertz的「內化」理論),換言之,經濟衝擊被某種東西給自行內部消化了。)以及政府由上而下的一黨管理,這種「不民主」的手段反倒機動性地遏止資本市場必然的陋習——「哪兒有漏洞哪兒補」模式。
第五、網路對於中國商品的全球銷售模式與全球資訊的互饋,帶來巨大的貢獻。這其中包括google的即時翻譯能力。各位要不要試試看這個(
請點進)。就文化面向來說,中國的經濟(豬頭的計畫是從山寨出發),在這個網路世代,成就了廉價商品,但也正因為廉價,維持了全球經濟「看起來」持續進步。其中,人們購買和使用商品的消費態度改變了,表面上看來,彷彿成就了一種「膚淺式的欣欣向榮」,但是有一層工作人口卻因此失業了:基礎產業中的維修技術人才。這是美國或者其他已開發國家的窘境:如果換一件褲子的拉鏈所花費的金額,比這件褲子原先購買的價格還要貴時,我們開始覺得這個社會是怎麼了?另一方面,一旦我們決定要花錢換這條拉鏈時,我們對於這條褲子的評價已經不在於它的價格,而是「喜歡」這類的感官選項。
第六、這使得「懷舊」的議題變得很弔詭:因為懷念過去的「內容」變得愈來愈不具體。好像還有,但是想不起來了。
你們覺得這計畫3-5年搞得起來嗎?(文化、創傷、經濟、網路、懷舊)
(舉手!豬頭,你那篇「藍色蜘蛛網」花了五年還沒寫完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