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博士班資格考背後的設計想法

每年博士班的資格考出題總是慎重且「具算計的」。

我總是這麼說,一個研究所畢業的博士水準,是由這位博士將來任教單位來定義這個研究所博士班的聲望(究竟學些什麼?學科專長是什麼?反省力度和提問的深度夠嗎?)。目前這個研究所畢業的博士尚未能順利在學院任教,所以還未能直接反映這個層面的意義。

但是在這之前,資格考的考題大概是一位想要就讀這個研究所博士班最佳側面瞭解的方式。每年「文化理論」資格考都會有三道題目(但也不是一定如此),考生必須在三天內選擇其中兩題作答,每一題是6000--8000中文字,或是4000--6000英文字。不含參考書目。

這三題之中總會有一題是偏重讀本的理解(comprehension),纏繞在某一理論學派之間的文本討論,有一題總會是側重如何透過理論的理解應用於當代(原住民族)議題。除此之外,可能會有一題要求考生做兩個不同理論見解的交互比較或是延伸的討論。

這樣的設計是有目的的,這是因為一份博士論文大致上都會涉及這三種討論形式(或許這三種會集中成為一種,那可讓讀者傷透腦筋呀)。考題的設計不只是單純的博士生學習評量測驗,並且希望為博士生示範「如何提問」(可能的話,還帶有一種個人闡述風格)、如何設計問題,如何延伸理論的論述(而不是只將一本本讀本不相干地做「吊書袋式文獻探討」)、不同理論之間如何「堆疊」、如何在文字之間抓到關鍵論述然後令人驚豔地加以詳細剖析,以及最後,這些理論如何與各自的研究主題加以對話反省。

這並不容易。所有的研究生在呈現優秀的研究書寫之前,得先學會「如何構築優秀的提問」。問題問得漂亮,答題自然也不會糟到哪兒去了(如果真答得糟糕,就真浪費原先的問題了)。給各位研究生做參考。

cut
歷年來「文化理論」資格考題
歡迎來報考本所博士班!!(會很操但是很過癮)

沒有留言: